这几天,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上演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集结。美澳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联合军演正式拉开帷幕,来自19个国家的3.5万名官兵、包括美国“美国号”两栖攻击舰、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以及日本“伊势号”直升机母舰在内的多国主战舰艇齐聚西太平洋,演习范围横跨6500公里,从印度洋圣诞岛延伸至珊瑚海。
这场被美军太平洋陆军副司令沃威尔称为“展示美国在印太地区联合实力”的演习,不仅测试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等尖端武器,更首次将网络战和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纳入演习课目。就在多国舰队刚刚完成集结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驶入公海——中国海军815A型电子侦察船“天王星”号,单刀赴会。直接在距离演习区域的安全距离抛下锚链,开启了一场无声的电子对峙。
自2017年起,“护身军刀”演习便迎来了一位“常驻观察员”——舷号793的815A型电子侦察船“天王星”号。这艘排水量约6000吨的银色舰船,虽不携带任何导弹武器,却凭借船体上四个巨型雷达罩和棱柱型封闭桅杆成为令西方海军警惕的存在。作为中国海军信息化作战体系的“移动中枢”,它配备了多频段电子侦察系统,能够捕捉从高频雷达波到低频通信信号的电磁频谱,几乎没有任何电子信号能逃出它的监视。
更关键的是,它拥有战斗舰艇无法比拟的耐心与持久力,能在演习区域外围静静守候数日甚至十几天,细致记录和分析敌方的一举一动。去年南海军演中,该型舰曾紧贴美军“里根号”航母巡航;更早之前,它甚至成功捕捉到F-35战机的机载雷达电磁信号特征,为破解隐身战机核心技术提供了宝贵数据。
当“天王星”号再次现身昆士兰外海,其意义已远超单纯的情报收集任务。这艘被西方媒体戏称为“街溜子”的电子侦察船,实则是中国海军编织远洋监控网络的关键节点。它并非孤军深入,而是与052D型驱逐舰“桂林”号组成编队,形成情报收集与战术制衡的双重保障。途中,当菲律宾海警船“特蕾莎·马格巴努阿”号试图通过无线电驱离中国舰队时,“桂林”舰立即起飞直-9C反潜直升机实施空中查证,展示出体系化行动的自信与掌控力。
这种应对表明,中国海军的远洋存在已从单舰试探升级为系统部署,以“电子侦察+作战舰艇”的编组模式,构建起兼具情报获取与战术威慑的双重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件事情,西方媒体没敢提。因为真正令西方军事分析机构夜不能寐的,并非一艘侦察船的单刀赴会收集资料,而是中国借此展示的常态化战略监控能力。“天王星”号背后联动的是天基卫星、无人机群和陆基监听站组成的全域监视网络。这种网络化能力使解放军能够实时掌握印太海域的军事动态,将传统上由美军主导的“后花园”转变为透明化的战略空间。当美军耗费5.326亿美元组织19国演练“敏捷作战部署”时,中国以一艘电侦船的低成本存在,便实现了对演习全过程的穿透性监控。
这种不对称优势在实战环境下将转化为致命力量——一旦815A型船掌握美军“宙斯盾”系统或“标准-6”导弹的雷达频率,战时即可实施定向干扰或频率欺骗,令其防御系统陷入“暂时失明”。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通过电子侦察船的持续存在,悄然改写了西太平洋的力量叙事:当美国仍需依靠航母编队彰显实力时,中国已凭借“信息主导权”重构了博弈规则。
事实上,美国精心策划的“护身军刀”演习,表面上是提升多国协同作战能力的军事训练,实质却是以军事实力展示为杠杆,撬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战略布局。通过这场19国参与的“军事盛会”,美国意图向东南亚各国传递清晰的威慑信号:在西太平洋,美国依然拥有号令盟友、主导安全秩序的能力。
然而,声势浩大的阵容背后,参演各国的真实投入程度却参差不齐。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护航舰艇多为北约国家临时拼凑,甚至出现F-35B战机因故障滞留印度的尴尬局面;日本、韩国虽派遣部队,但兵力规模有限,更多是象征性表态。唯有澳大利亚作为东道主深度参与,开放关键军事设施供美军测试,并试射新型反舰导弹。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联盟协作,暴露了美国试图以“人海战术”制造威慑效应的同时,难以掩盖盟友体系内在的战略脆弱性。
美国人不是不清楚这些问题,但依旧在推进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场军演,名为“军演”,但实则是一场对盟友立场的筛选,是一场“服从性测试”。深度参与者,必然成为接下来对华战略的“先锋”。
股票怎么玩杠杆,前海巨港配资,天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