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的HHMAX-901主机。
上午10点40分,HHMAX-901主机通电,形成等离子体,金黄色光芒逐渐充盈到装置主机的石英管中,装置完成点亮……7月18日,由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主机在成都建设完成并实现等离子体点亮。
这标志着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正式从实验室迈向应用端。据悉,该装置计划2030年底前初步实现核聚变发电商业化,“人造太阳”的梦想正加速“照进现实”。
有何优势?
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大、体积更小
众所周知,核聚变的原理是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巨大能量,所以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往往被称为“人造太阳”。作为实现无限、清洁、安全能源应用的关键,核聚变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一旦实现商业化,将彻底改写人类能源版图。
当前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重力场约束核聚变、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磁约束核聚变。目前,磁约束核聚变占据主流地位,主要技术包括以托卡马克(环形磁场)、直线型场反位形、仿星器及反向场箍缩、磁镜等。
其中,人造太阳“国家队”——在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与合肥的EAST“东方超环”都属于托卡马克聚变装置。而此次点亮的HHMAX-901主机,是采用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方案。
“HHMAX-901就是人造‘小太阳’,对于推动核聚变商业化加速有着重要的意义。”谈及采用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方案有何优势?瀚海聚能董事长项江直言,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相比,该装置建造成本更低、工程迭代速度更快、能量密度更大、体积更小,应用更灵活。
何时商业化?
第二代装置计划2030年实现核聚变发电
其实,除追求核聚变商业发电这一终极目标外,该公司制定了在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非发电”商业化任务。“我们推进‘边研发边转化’的‘沿途下蛋’机制,利用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开发癌症治疗、中子成像和核废料处理等技术应用,孵化沿途商业化产品,提前实现部分商业价值。”项江告诉记者,中子源相关的产品将在2026年落地商业化,并可以创造营收。
那么多久可以实现核聚变发电?项江透露,第二代装置预计从2026年开始规划建造,计划在2030年底前与核电业主合作,完成50兆瓦量级的能量输出,初步实现核聚变发电商业化。
为何是成都?
可控核聚变领域有极好的产业优势
为何选择在成都搞可控核聚变?“这里既有产业优势、人才资源,也有政策支持,还有像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在内的核工业领域‘国家队’。”项江告诉记者。
正如项江所说,发展核能发电技术,成都有着极好的基础与优势。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有颗“成都造”的心脏;在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一百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让中国核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CFQS-T)将于2027年在蓉建成……
一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队”,聚焦传统托卡马克这类成熟技术;另一边,民营企业聚焦新型技术途径,在商业化落地上不断探索……由此可见,在成都,已然初步形成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多元探索、共同发展的开放生态。
就在本月初,四川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明确将“可控核聚变”纳入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这意味着有关可控核聚变的研发和应用将获得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商业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将率先在成都“点亮”千家万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受访者供图)
股票怎么玩杠杆,前海巨港配资,天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